30年前的那個深冬,高空試驗艙呼出的白氣轉眼就凝在睫毛上。我盯著眼前由我們研發(fā)的航空電機用電刷——它正等著替代進口電刷,成為客機的“心臟零件”。當時的進口電刷不僅非常昂貴,還被外國人“卡脖子”。這口氣,我們廠里憋了好些年。
“數據又超了!”同事的聲音略帶顫抖。交貨時間一點點逼近,但磨損率卻遲遲達不到要求,所有成員裹著厚棉襖,在車間一熬就是一整夜。手指凍僵了,就揣懷里焐一焐;筆里的墨水凍住了,就憑腦子硬記……
“咱能成嗎?”當時新來的小李搓著手,眼神里有忐忑也有期待。我想起我的師傅——當年頂著國外專家撤走的壓力,在烘窯邊打地鋪磨坯料的倔老頭。他總說:“咱們廠的人,骨頭縫里都摻著石墨粉,硬氣!”我拍拍小李肩膀:“當年的老一輩能行,咱們憑啥不行?”
一次次的“笨功夫”為我們帶來了轉機,一遍遍調整基體材料配方,嘗試不同的浸漬工藝。失敗了上百次,記錄本堆得像小山。終于,一個凌晨,新材料樣本在模擬臺上跑出了令人振奮的曲線——磨損率大幅下降!
真機測試那天,空氣仿佛凝固了。當引擎平穩(wěn)啟動,監(jiān)控屏幕上各項數據穩(wěn)穩(wěn)落入綠區(qū)時,機庫里爆發(fā)出壓抑已久的歡呼。幾個大小伙子激動地抱在一起,我們終于有了不輸進口的“翅膀”!
如今,看著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,我常想起那一個個寒冷的夜晚。一代代哈碳人手里傳遞的,不僅是配方和工藝,更是這股子“凍”出來的硬氣。這硬氣,就是支撐中國制造騰飛最堅實的“電刷”!
?。ㄗ髡邽楣枮I電碳廠原工程師,本報記者郭曉龍采訪整理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8月01日 02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