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(wǎng)三亞10月21日電 (張月和)“徐匯的‘烏泥涇被’與崖州的黎錦,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瑰寶,兩地也因黃道婆這根‘棉線’緊緊相連了七百余年?!?0月21日,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宋浩杰在2025崖州文化研討會上致辭時如是說。
當日,多位來自瓊滬兩地的文化界人士齊聚三亞,從歷史文化名人黃道婆輾轉瓊滬的足跡中,探尋其對中國棉紡織業(yè)發(fā)展產(chǎn)生的巨大影響,以及以黃道婆為代表的崖州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傳播路徑。
10月21日,以“崖州文化與歷史文化名人黃道婆”為主題的2025崖州文化研討會在三亞舉行。張月和 攝黃道婆原為松江府烏泥涇(今屬上海市)人,年輕時流落至崖州(今三亞市崖州區(qū))。在崖州居住的約四十年間,她向當?shù)乩枳迦藢W習棉紡織技藝,總結出“錯紗、配色、綜線、挈花”的織造技術。返回故鄉(xiāng)的黃道婆將改進過的紡織工具和技術傳授給家鄉(xiāng)人,極大促進了長江流域棉紡織業(yè)和棉花種植業(yè)的迅速發(fā)展。她也被后人譽為“衣被天下”的紡織技術家。
作為瓊滬兩地共同的文化記憶,如何讓黃道婆文化實現(xiàn)創(chuàng)新傳承是專家學者們熱議的話題。
由海南省瓊劇院創(chuàng)排的大型原創(chuàng)瓊劇《黃道婆》已在海南省內外演出30余場。編劇陳渙說,吃飽穿暖是人們最樸素的生活追求,黎族人對黃道婆的傾囊相授以及黃道婆回饋家鄉(xiāng)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故事的內核,劇中融合崖州民歌和松江童謠等多種元素,體現(xiàn)了跨地域文化交流的特點?!拔覀冞€計劃把《黃道婆》帶到東南亞國家進行展演,讓更多人知曉黃道婆的故事。”
由上海黃道婆紀念公園保護的烏泥涇(黃道婆)手工棉紡織技藝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。該紀念公園學術顧問方云說,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方式是多元化的,可以走進校園科普,也可以融入文創(chuàng)、二次元、時尚等元素,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。希望未來滬瓊兩地能夠加強互動溝通,共同將黃道婆打造成為一個品牌IP形象。
宋浩杰則提出三點建議:滬瓊兩地可共同梳理黃道婆的學藝與革新脈絡,讓史料記載與民間記憶相互印證;聯(lián)合培養(yǎng)傳承人,讓崖州的黎錦技藝與徐匯的紡織技術碰撞出新的火花;打造“崖州學藝-烏泥涇革新”的文化溯源文旅路線,讓更多人讀懂“棉線”背后的故事。(完)